查巴奇鄉民族村結合本村實際,整合資源,以黨支部?+合作社+農戶的方式,著力發展木耳產業,積極探索出一條“支部建在合作社、黨建引領產業興”的增收致富之路。
走進查巴奇鄉民族村的木耳種植基地,圓柱狀的菌袋整齊的擺放在地里,形狀各異的木耳從菌袋四周的小孔中鉆出來,肉嘟嘟的十分喜人。每當木耳采摘時,當地村民便大展拳腳,將木耳段上已經成熟的木耳采摘下來,在家門口就有一份穩定的收入,木耳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已成為務工村民的普遍共識。
查巴奇鄉民族村村民王金偉說:“我是民族村的村民,我在木耳廠務工,給他們看著木耳澆澆水,采木耳的時候幫著采摘,一個月能2000左右,我這兒離家近,務工也方便,什么時候來都可以,挺好的?!?/span>
據了解,今年,查巴奇鄉民族村種植的木耳菌袋有15萬袋,收入大約在15萬元左右。產業延伸到哪里,黨組織就延伸到哪里。民族村依托合作社等市場經營主體,建立以村級黨組織為核心,采取“黨建+產業”模式,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統領經濟發展的優勢,按照“黨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的模式,實現合作社的高度組織化,真正把黨的惠農政策、協調服務、示范引導等落實到產業發展中,促進產業壯大和農民增收。
查巴奇鄉民族村村委會主任杜楊凱說:“我們民族村合作社,是以黨支部帶頭,加一般農戶的模式,今年2021年生產了十五萬段,有十萬段黑木耳,五萬段滑子菇,每段收入在一元左右,在這務工的收入能達到二至三千元,然后木耳采摘的時候,從生產一直到采摘結束,主要是以貧困戶為主,一般戶為輔,我們村兩委以黨支部牽頭,把我們村集體產業越做越大,帶領我們所有的村民,能發家致富,這是我們的最終目標?!?/span>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